第五届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将于2013年1月4日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举行。然而,比赛还未正式开始,为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众多志愿者们已经投入工作。
多场培训,后勤提供贴心服务
杨欣欣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从2011年至今,每次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他都参与其中,并且每次都是以不同身份为比赛默默付出。大一时第一次参赛,杨欣欣作为侦探为记者寻找写作切入点,帮新闻工作者打开思路,每天至少找到四条;大二,他作为记者志愿者参加比赛,开始与来自全国及世界各地的高校参赛队伍接触,并负责采访同济大学参赛队伍和一名志愿者;到了大三,凭借着丰富的志愿经验,杨欣欣从四百多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顺利成为一名后勤志愿者,负责为参赛队伍提供干净的住宿环境以及比赛中使用的铲刀工具。
早在赛前半个月,杨欣欣和其他志愿者们已经接受了一场由我校思政部蔡文学老师为他们举行的公关礼仪培训。杨说:“蔡老师对有关雪雕大赛志愿工作的具体注意事项进行详细阐述,从对参赛者的接待到比赛过程中的服务工作,都一一进行讲解。因为地域文化差异较大,他还强调要尊重参赛队员及他们的习俗。”
第二次培训于12月29日晚上六点半在启航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这次主要是分配任务,接受培训后才发现这次任务和以往大不相同。以前只需要去赛场看一眼,找几个参赛人员认真聊聊,然后回到宿舍写稿件就行。这次需要更多的体力劳动,参赛队伍到来之前我们这些搞后勤的把他们入住的公寓楼认真清扫一遍,并换上干净的被褥。比赛开始后,我们主要的任务是在每天早上七点钟把雕刻用的工具刀和铲子搬送到比赛现场,晚上再搬运回来。”杨开玩笑道,“这次需要和参赛选手一起感受雪雕的美,承受哈尔滨的冷。”
先锋行动,随队人员完成对接
外语系研究生一年级学生王亚男是一位雷厉风行的女子,身为南京理工大学参赛队的随队志愿者,她在第二次培训结束,任务布置下来后,当天晚上即与南京理工大学大学的领队金珊取得联系,并了解到他们会在12月30号上午坐车离开南京。“他们在火车上渡过2013年的元旦,”王亚男说,“然后会在1月4号下午四点多到达哈尔滨站。届时我会去哈站迎接他们,并帮他们安排好住宿。”
与其他志愿者的工作方式不同,随队志愿者需负责参赛队员日常生活及比赛中一些事项,因而他们工作量更大,所花费的时间也更多。王亚男说:“我们这些随队志愿者要时刻保持手机处于开机状态,或者用其他联系方式都可以随时找到我们。比赛时间只有短短四天,但在这四天里,我们要保证参赛队伍能够及时解决遇到的任何问题。如果我们解决不了,更要及时反映给主办方。”
此时正值三九寒冬,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已经度过四个年头的王亚男还会给南京理工大学的同学们提供一些譬如喝红糖姜茶的保暖小窍门。王亚男还告诉记者,她也曾外出参加过比赛,能够深刻体会到随队志愿者的重要性,从最初接待到最后离开,随队志愿者如同导游一样,引领参赛队员迅速熟悉比赛环境,及时解决意料之外的问题。
速度制胜,网络传播赛事信息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大二学生杨雨浓是校团委旗下《青春校园》杂志社中体验篇篇目主编,他曾以记者志愿者的身份参加过第四届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及2012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国内选拔赛的赛事报道。此次比赛,他更是被委以重任去采访冠军参赛队。
比赛中,记者志愿者担负起对参赛队及其他志愿者的采访工作。“我们要在比赛开始前就让别人知道志愿者们已经投入工作,参赛队员来到后就让人们知道整支队伍的详细信息,”杨雨浓说,“记者志愿者是整个赛场上最特殊的一类人,少了他们对比赛不会有任何影响,但若没有他们,整个比赛就像一条龙失去眼睛,记者志愿者就是这点睛之笔。无论多么盛大的赛事,没有记者的传播,它的影响只局限于一隅之地,无法被人得知。”
同为媒体工作者,杨雨浓还强调了新闻和采访稿的时效性。“为了扩大宣传力度和影响范围,在今年六月份举办的‘2012CCTV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国内选拔赛’上,承办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就利用微博平台的广泛性与影响力,比赛伊始便调动所有媒体记者,从各个方面全天播报赛事进程。比赛刚结束,最终结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微博上传播开来。”杨雨浓道。本次比赛,微博平台同样会在对比赛的全程报道中发挥出无法取代的力量。而且现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官方微博收听人数超过十万,庞大的听众数无论对赛场情况的转播还是场外参与投票选举出最佳人气奖都是一大助力。
冰雪未动,志愿先行,来自各个学院不同年级的137名优秀志愿者抢占先机,及时行动,认真工作,力求让比赛在寒冷的冬天温暖起来。